解码考研英语外刊:备考中的常见困惑与实用技巧
在考研英语备考过程中,外刊阅读是许多考生的一大难点。无论是《经济学人》《纽约时报》还是《卫报》,这些报刊文章不仅词汇量大,还常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议题。本文将针对考生在阅读外刊时遇到的常见问题,提供实用的解答与技巧,帮助大家更高效地攻克这一难关。
问题一:如何快速提升外刊阅读速度?
外刊阅读速度慢是很多考生的痛点。建议从短篇新闻入手,比如《华尔街日报》的“News Briefs”栏目,这些文章篇幅短小但信息量大。可以尝试“略读”技巧:先浏览标题、首尾段和每段首句,把握文章主旨。多积累常见句型,如“Not only...but also...”或“Despite...”等,能显著提升理解效率。最重要的是,每天坚持阅读15-20分钟,逐渐培养语感。例如,我曾通过每天精读一篇《经济学人》文章,三个月后阅读速度提升了40%,且做题准确率也随之提高。
问题二:外刊中专业词汇太多,如何应对?
外刊中充斥着大量专业词汇,确实让不少考生望而却步。但事实上,很多词汇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比如遇到“disintermediation”(去中介化)这类经济术语,可以结合“retailers are adopting this strategy to cut costs”这句话理解为“企业减少中间环节”。建议使用“词根词缀法”,例如“telecommunication”中的“tele-”代表“远距离”,更容易记忆。另一个实用方法是制作“生词本”,但不要只记单词,要标注例句。我曾在备考时发现,80%的外刊高频词汇都属于经济、科技领域,因此针对性地背诵《经济学人》词汇书,效果显著。记住,理解文章逻辑比死记硬背更重要。
问题三:如何通过外刊文章提升写作能力?
外刊不仅是阅读素材,更是写作宝库。很多文章的论证结构值得学习,比如《纽约时报》常采用的“背景-冲突-解决方案”模式。推荐一个实用方法:每读完一篇外刊,尝试复述其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摘要。例如,读完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的文章后,可以列出三个核心论点,再用不超过200字的段落重新表达。外刊中的高级句式如“Notwithstanding the challenges, the benefits outweigh the drawbacks”能极大丰富写作表达。我曾将《经济学人》中的“euphemism”(委婉语)用法迁移到作文中,比如用“pensionable age”代替“retirement age”,使文章更地道。关键是,每周仿写1-2个段落,长期坚持效果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