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经济学:常见考点深度解析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经济学是许多考生备考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这门课程不仅涉及抽象的理论知识,还与实际经济现象紧密相连。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心考点,我们整理了几个常见问题并进行详细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概念、方法论以及现实应用,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考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应试能力。以下内容将围绕几个核心考点展开,力求解答清晰、逻辑严谨,同时兼顾口语化表达,让考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考点一:什么是剩余价值?它是如何产生的?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那部分价值。简单来说,就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维持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工人实际生产出的商品价值中,除了这部分生活资料价值外,还包含了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主要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二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工厂、机器等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占有,而广大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工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创造了比自身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这是因为,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生产补偿工人工资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正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改进生产技术等手段,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例如,假设一个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创造10元价值,那么他一天就能创造80元价值。如果资本家支付给他的工资是40元(相当于4小时劳动的价值),那么他每天就会创造40元的剩余价值(相当于4小时劳动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方式。资本家通过占有这部分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增殖,也形成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
考点二:什么是社会总资本生产过程的简单再生产?其实现条件是什么?
社会总资本生产过程的简单再生产,是指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资本家用于生产的资本总额(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生产周期开始时相比没有发生变化。简单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理解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实现。这三个条件反映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考点三: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绝对的物质产品过剩,而是相对的,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的过剩。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品生产严重缩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物价下跌、金融动荡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越来越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密切协作,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也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则意味着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被少数资本家占有,并用于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这两种矛盾的发展,导致了以下几种后果:
这些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是难以克服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经济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