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测量与遥感考研核心考点深度解析
摄影测量与遥感作为测绘领域的重要分支,近年来考研热度持续攀升。考生们往往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感到困惑,尤其是面对复杂的理论和技术时。本文将结合百科网风格,针对摄影测量与遥感考研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系统解答,帮助考生梳理重点、突破难点,为备考提供实用参考。内容涵盖核心概念、技术方法及实践应用,力求解答清晰、详实,适合不同基础的学习者参考。
摄影测量与遥感考研常见问题解答
1. 摄影测量中的立体像对获取有哪些基本要求?如何解决像主距不一致的问题?
摄影测量中,立体像对的获取是三维重建的基础,其核心要求包括基线长度、摄影比例尺和相对定向精度等。基线长度需适中,过短会导致视差过小,立体效果不明显;过长则易引发几何畸变。理想基线长度通常为焦距的0.5~1倍。两张影像的曝光时间差应小于1/100秒,避免光照变化影响对比度。摄影比例尺需一致,一般要求主距f不小于50mm,像幅不小于23mm×23mm。针对像主距不一致的问题,可通过内方位元素校正解决:在空中三角测量中,将两张影像的焦距设为相同值,再通过外方位元素调整相对位置;或在像控点测量时,利用地面控制点反算内外方位元素,消除主距差异。实践中,还可采用双像主距相机或数字高程模型(DEM)差分校正,确保立体模型精度。
2. 遥感影像辐射定标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如何处理大气校正中的选择性去除波段?
遥感影像辐射定标是获取地表真实反射率的关键步骤,其流程可分为硬件定标和软件定标两部分。硬件定标通常使用标准定标板,通过黑体和白板分别测量传感器响应,建立辐射亮度与入射辐射功率的线性关系。软件定标则基于大气模型,如MODTRAN,输入气象参数和影像元数据,反演地表反射率。具体操作时,需先校正暗电流噪声,再结合光谱响应函数拟合辐射曲线。大气校正中的选择性波段去除,需根据目标地物特性进行。例如,植被冠层反射率在近红外波段(如700nm)急剧上升,此时可剔除热红外波段(如10.5-12.5μm);水体则需保留绿光波段(如500-550nm)以区分水体与陆地。实践中,可利用暗像元法或相对反射率法,结合光谱曲线平滑技术,实现波段筛选,并通过分位数分析法验证校正效果,确保结果科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