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重点内容全解析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现代地理科学的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考研是进入该领域深造的重要途径,考试内容涵盖遥感原理、GIS技术、数据处理、应用开发等多个方面。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整理了几个常见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希望能够解答考生的疑惑,助力高分上岸。
常见问题解答
1.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主要考哪些科目?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通常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公共课主要有政治、英语和数学,其中数学通常是数学一或数学二,考察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内容。专业课则根据不同院校的设置有所不同,常见的有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地图学、数字图像处理等。部分院校还会考察计算机编程语言,如C语言或Python。考生需要根据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确定具体的考试科目和参考书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遥感原理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遥感平台、传感器类型、电磁波谱、图像解译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GIS部分则侧重于空间数据结构、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技术等内容。数学作为工具学科,需要重点掌握解题方法和计算能力,尤其是涉及矩阵运算、微分方程等复杂计算时,要确保基础扎实,避免在细节上失分。
2. 遥感图像处理在考试中占多大比重?具体考察哪些技能?
遥感图像处理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占专业课的比重较大,一般在30%-40%之间。考试内容主要围绕遥感图像的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信息提取和分类等方面展开。具体来说,考生需要掌握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等技术,并能够运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辐射定标部分,要理解DN值与辐射亮度、反射率的转换关系,并能够计算不同地物的反射率差异;在大气校正中,要了解大气散射和吸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并能够选择合适的大气校正模型。特征提取部分则考察考生对边缘检测、纹理分析、光谱特征提取等方法的掌握,这些方法在后续的分类和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分类部分通常涉及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考生需要了解不同分类算法的原理和适用场景,例如最大似然法、K最近邻法等。还需要掌握图像拼接、图像镶嵌等高级处理技术,这些技能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考试中可能会设置实际案例,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因此平时需要多练习,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GIS空间分析在考试中如何考察?有哪些常见的分析方法?
GIS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的另一大重点,考察内容非常丰富,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网络分析、地形分析等。缓冲区分析是最基础的空间分析方法,通常用于考察某个地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影响,例如在环境保护中,可以分析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叠置分析则通过将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提取综合信息,常见的有栅格叠置和矢量叠置,栅格叠置可以用于土地利用分类,矢量叠置可以用于分析不同行政区的经济指标;网络分析主要考察交通网络、管线网络等的空间关系,例如最短路径分析、服务区分析等;地形分析则涉及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等指标的计算,这些指标在灾害评估、水土保持等领域有重要应用。考试中可能会设置实际案例,要求考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分析某区域的洪涝灾害风险,就需要结合地形数据、降雨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还需要了解GIS软件的操作,如ArcGIS、QGIS等,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可以多练习一些实际案例,积累经验,提高空间分析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