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马原强化班学习常见问题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是许多考生感到头疼的部分。徐涛老师的马原强化班以其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案例深受学生喜爱。然而,在听课和学习过程中,考生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将针对几个典型的学习难点,结合徐涛老师的授课风格,为大家提供详细的解答和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原的核心知识点。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也是很多考生容易混淆的地方。简单来说,社会存在指的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而社会意识则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艺术等精神现象。徐涛老师在课堂上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比如,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会推崇儒家思想,将其作为统治工具。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则会推崇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权利和市场竞争。这说明,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
具体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比如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虽然社会意识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但它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或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原时,要深刻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避免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
问题二:如何区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马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很多考生容易将两者混淆,徐涛老师在强化班中特别强调了区分二者的关键点。生产力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的物质力量,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具有客观性和自然性,而生产关系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再次,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而生产关系则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相对稳定的。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原时,要准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理解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问题三: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很多考生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徐涛老师在课堂上用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假设一个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4小时是为资本家创造价值的,而剩下的4小时则是无偿为资本家劳动的时间,这部分时间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支付工资。工人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创造出新的价值。再次,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大于其工资的价值,这部分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占为己有,用于扩大再生产或个人消费。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它也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在学习马原时,我们要深入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