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内科传染病高频考点深度解析
在考研内科传染病专业的备考过程中,考生往往面临诸多难点,尤其是对某些高频考点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本栏目精选了几个关键问题,并提供详尽的解答。这些问题不仅覆盖了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还涉及了治疗策略和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通过系统的梳理,考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传染病学的精髓,为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问题一:甲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诊断要点是什么?
甲型肝炎(HAV)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传染源:急性期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黄疸前期患者,其粪便中病毒含量极高,传染性最强。
- 传播途径:主要经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或直接接触传播。例如,食用被污染的贝类、饮用受污染的水源,或与患者共用餐具等均可导致感染。
- 易感人群: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因此未感染过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和外国人)具有较高的易感性。
- 流行季节:在发展中国家,甲型肝炎的流行较为广泛,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春秋季为高发期。
临床诊断甲型肝炎主要依据以下要点:
- 流行病学史:近期有疫区旅居史、不洁饮食史或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史。
-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和黄疸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 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肝抗体(抗-HAV)IgM阳性是确诊的关键指标。同时,肝功能检查可见ALT、AST升高,胆红素水平升高。
- 病原学检测:粪便中检出甲型肝炎病毒或其RNA,也可作为确诊依据。
甲型肝炎属于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无需特殊治疗,以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为主。但孕妇、肝功能严重受损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需特别关注,必要时可考虑使用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
问题二: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与副伤寒相鉴别?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具有典型性,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典型表现。了解其典型临床表现,有助于与其他发热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 持续高热:体温常在39℃以上,呈稽留热型,可持续1-2周,甚至更长。
- 相对缓脉:体温升高时脉搏不相应加快,即“体温与脉搏分离”现象。
- 表情淡漠、乏力:患者常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部分可有嗜睡或谵妄。
-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可有玫瑰疹。
- 肝脾肿大:约70%的患者肝肿大,50%脾肿大,触痛明显。
- 玫瑰疹:初起为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多见于胸腹部,可自行消退。
伤寒与副伤寒(甲、乙、丙型)在临床表现上相似,但存在一些差异,主要鉴别点如下:
- 病程与热型:伤寒病程较长,热型典型;副伤寒病程相对较短,热型多样化,如波状热(副伤寒甲)。
- 肝脾肿大程度:伤寒肝脾肿大较明显;副伤寒肝脾肿大较轻。
- 并发症:伤寒易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副伤寒并发症相对较少。
- 实验室检查:血培养或骨髓培养阳性率伤寒高于副伤寒;肥达氏反应中,副伤寒H抗体滴度通常较低。
临床诊断时,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或血清学抗体检测,以明确诊断。
问题三:结核病的诊断流程及治疗原则是什么?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其中以肺部结核最为常见。其诊断和治疗涉及多个环节,需要系统性的评估和管理。
结核病的诊断流程主要包括:
- 病史采集:询问患者是否有咳嗽、咳痰、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以及是否有结核病接触史或肺部疾病史。
-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肺部体征,如呼吸音异常、干湿啰音等,同时注意有无淋巴结肿大、皮肤结节等。
- 实验室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和结核菌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或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可用于辅助诊断。
-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结核的典型病变,如浸润影、空洞形成等。
- 病理学检查:对于疑似肺外结核或诊断不明确者,可进行活检或尸检,观察病理特征。
结核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
- 早期治疗: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以减少传染性和防止并发症。
- 联合用药:采用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以增强疗效、减少耐药性产生。
- 适量用药:根据患者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 规律用药:严格按照治疗方案服药,避免间断或自行停药,以防耐药或复发。
- 全程用药:根据不同类型的结核病,制定合理的治疗周期,通常为6-9个月或更长。
- 监测与随访: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综合管理,以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对于耐药结核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需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