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深度解析:考研必备选择题精讲
政治经济学是考研政治的重要科目,也是考生们普遍感到头疼的部分。选择题作为考试中的基础题型,往往涉及大量概念辨析和理论理解。本文精选了3-5道政治经济学常见选择题,并给出详尽解答,帮助考生深入理解考点,掌握答题技巧。内容结合教材与实际,力求解析清晰、逻辑严谨,适合不同基础考生参考学习。
问题一:简述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区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经济学的根本标志。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为分析资本主义运行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阐明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工人的活劳动,而不是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认为是资本的产物。这一发现彻底打破了以往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揭示了其剥削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为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提供了理论武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之间的矛盾。当生产无限扩大而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时,经济危机就会爆发。这一理论预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剩余价值理论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必然导致其灭亡,无产阶级可以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论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自身历史使命的武器,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问题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越来越需要社会分工协作,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也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性增强,二是企业内部分工日益精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过程越来越需要整个社会的协调配合。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是指生产资料由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并用于榨取剩余价值。这一占有形式决定了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剧对劳动者的剥削。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地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当生产无限扩大而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时,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会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这两种表现形式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
问题三: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其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所不同。
价值规律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会根据市场价格信号调整生产方向和规模。如果某种商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就会有更多的生产者进入该领域,导致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反之,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低于其价值,就会有生产者退出该领域,导致供给减少,价格上升。这种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和回归,引导着社会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价值规律刺激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竞争中,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这种竞争压力迫使生产者不断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影响商品生产者的收入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其提供的商品价值量。价值量高的商品能够带来更高的收入,从而形成收入差距。这种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生产者提高效率,但也需要国家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以实现社会公平。
问题四:比较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边际效用理论的区别。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边际效用理论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它们在价值来源、价值决定因素等方面存在根本区别。
价值来源不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西方经济学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人们对商品的边际效用。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从最后一个单位商品中获得的满足程度。
价值决定因素不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西方经济学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边际效用决定,与消费者数量和收入水平等因素有关。
理论前提不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是商品生产,即生产者为了交换而生产商品。而西方经济学边际效用理论的前提是商品交换,即消费者为了满足需求而购买商品。这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商品价值的形成,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生产的本质,但忽视了消费者需求的作用;边际效用理论重视消费者需求,但忽视了生产过程的价值创造。
问题五: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是指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按劳分配是指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完全实现按需分配。因此,按劳分配仍然是主要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其目的是激励劳动者积极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指除了按劳分配外,还存在按资本分配、按技术分配、按管理分配等分配方式。按资本分配是指根据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多少进行分配,主要表现为利息、股息等。按技术分配是指根据技术所有者提供的技术进行分配,主要表现为技术转让费、专利许可费等。按管理分配是指根据管理者提供的管理服务进行分配,主要表现为管理费用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制度既有利于激励劳动者积极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同时,这一制度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