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难点突破
在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复习过程中,很多考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核心概念和理论,我们整理了几个常见的背诵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重要板块,解答过程力求深入浅出,结合实例帮助考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考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角度。下面,我们将逐一解析这些问题,希望能为你的备考之路提供有力支持。
问题一: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也是很多考生容易混淆的地方。简单来说,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方式。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力是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和条件。
具体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例如,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形成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力得到提升,私有制和阶级分工逐渐产生,奴隶制生产关系应运而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再次飞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随之确立。这充分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否则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然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封建社会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封建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这说明,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自发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也会对生产力产生深远影响。
在理解这一观点时,考生要避免简单化地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就是单向作用。实际上,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深刻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问题二:如何区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重要概念,很多考生在背诵时容易将两者混淆。其实,这两个概念是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角度对真理进行的不同划分,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了真理的完整内涵。
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永恒性。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真理的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它,真理都客观存在。真理是永恒的,因为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每个阶段的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的、正确的成分,这些成分永远不会过时。比如,数学中的“1+1=2”就是一个绝对真理,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人类认识的总和在无限接近绝对真理,虽然我们无法达到绝对真理,但每一个正确的认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可能变成谬误。比如,牛顿力学在宏观、低速条件下是正确的,但在微观、高速条件下就不再适用,需要用相对论来解释。真理是有限的,因为人类的认识总是具体的、不完整的,每个阶段的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对整个世界的完整认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人类认识就是通过无数相对真理的不断积累,逐步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割裂两者,而要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永恒性,又要承认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真理。
在理解这两个概念时,考生要特别注意避免将绝对真理理解为“永恒不变的教条”。实际上,绝对真理是通过无数相对真理实现的,而相对真理是不断发展的。只有正确理解两者的辩证关系,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真理的发展,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思维误区。
问题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关键。很多考生在背诵时往往只记住概念,而对其深层含义和现实意义理解不够深入。下面,我们将结合实例,详细解析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简单来说,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的来源是工人的“无偿劳动时间”。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工人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实际上是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而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创造10元价值,那么他一天就能创造80元价值。如果资本家支付给他的工资是每天40元,那么他每天工作4小时就是必要劳动时间,另外4小时就是剩余劳动时间。在这4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里,工人创造了40元价值,这40元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取利润的,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让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消除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在理解剩余价值理论时,考生要避免将其简单理解为“马克思的阴谋论”。实际上,剩余价值理论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内在规律,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同时,也要认识到,剩余价值理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多变化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对这一理论进行发展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