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资本理论核心要点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复习中,资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资本理论涉及的内容广泛,逻辑性强,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其核心概念和原理。本文将从考研政治的角度,对资本理论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点,提升答题能力。通过梳理和解答,考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资本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资本的总公式及其意义?
资本的总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即GM。这个公式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基本特征和目的。资本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的,其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在这个过程中,资本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出新的商品,然后出售获得更多的货币。资本的总公式体现了资本的本质是价值增殖,即通过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实现价值的增加。资本的运动是有目的的,其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是资本运动的根本动力。在考研政治中,理解资本的总公式有助于考生把握资本运行的基本规律,认识到资本的本质是剥削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同时,考生还需要掌握资本总公式的特殊性,即货币是起点和终点,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资本的运动过程是不断循环的,但每次循环都会实现价值的增殖。
问题二: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其剥削本质是什么?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理论的核心内容。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工资)以上的那部分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二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工资。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后,迫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劳动,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补偿劳动力价值(工资),另一部分是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支付工资,获得了工人的全部劳动成果,但只支付了其中一部分作为工资,剩余的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在考研政治中,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和剥削本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同时,考生还需要掌握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即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强度;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两种方法都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重要手段。
问题三:资本积累的本质和后果是什么?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不断增加资本量的过程。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不断占有和再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过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资本积累的后果是多方面的。资本积累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方面。资本积累加剧了社会财富的集中,资本家越来越富,而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相对提高有限,甚至可能下降。再次,资本积累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积累还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为资本积累是无限制的,而市场需求是有限的,这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在考研政治中,考生需要全面理解资本积累的本质和后果,认识到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双刃剑。一方面,资本积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资本积累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考生还需要掌握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即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多,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也就越高。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