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遥感考研题目难点剖析与备考策略
武汉大学的遥感专业在国内享有盛誉,其考研题目不仅考察基础知识,更注重实际应用与创新思维。许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如题目类型多样、知识点覆盖广、解题技巧要求高等。本文将针对常见的3-5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供详细的解答,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考试重点,提升应试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遥感图像处理中的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有何区别?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
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是遥感图像处理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但它们解决的问题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辐射定标是将传感器记录的原始数字量(DN值)转换为具有物理意义的辐射亮度或反射率,这是后续定量分析的基础。而大气校正则是消除大气对地物辐射传输的影响,以获取地表真实反射率,对于高精度遥感应用至关重要。
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考虑多个因素。辐射定标通常依赖于传感器自带的定标参数,考生需要熟悉不同传感器的定标公式。大气校正方法的选择要结合数据类型和观测条件,如暗像元法适用于高空间分辨率数据,而FLAASH软件则更适合多光谱数据。考生还需注意大气模型的适用范围,例如MODTRAN适用于晴空条件,而6S模型则能处理部分气溶胶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先进行辐射定标,再根据图像质量选择合适的大气校正方法,并通过对比验证结果准确性。
问题二:遥感图像分类中,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各有哪些优缺点?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是遥感图像分类的两种主要方法,它们在数据依赖、精度和效率上存在明显差异。监督分类需要先收集样本进行训练,因此对分类精度要求高,但结果受样本质量影响较大;而非监督分类无需先验知识,适用于未知地物识别,但分类结果需要人工调整,精度相对较低。
选择方法时需权衡数据特点和应用场景。例如,当研究区地物类型明确且样本充足时,监督分类(如最大似然法)能发挥优势;若地物边界模糊或样本难以获取,非监督分类(如K-means算法)则更实用。考生还需考虑计算效率,监督分类通常速度更快,而非监督分类可能需要迭代优化。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两种方法,先使用非监督分类进行粗分类,再通过监督分类修正细节,从而兼顾精度与效率。
问题三:无人机遥感与传统卫星遥感在数据获取方面有哪些核心差异?如何发挥各自优势?
无人机遥感与传统卫星遥感在数据获取上存在显著差异。无人机具有高机动性、低成本和精细观测能力,但覆盖范围有限;卫星则能提供大范围、高时间分辨率数据,但空间分辨率受限。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侧重。
发挥各自优势的关键在于任务需求匹配。例如,在灾害应急中,无人机能快速获取局部高分辨率影像;而在农业监测中,卫星数据则能实现大范围动态监测。考生需掌握两种平台的成像原理,如无人机通常使用可见光相机,而卫星可能包含多光谱、高光谱等传感器。数据处理流程也需区别对待,无人机数据需进行几何校正和辐射定标,而卫星数据则需考虑轨道偏差和云层影响。综合应用时,可以结合时空优势,如用无人机填补卫星数据空白,或用卫星数据指导无人机飞行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