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汉语中固定短语的一种,它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特定的含义,来源于古代文学、历史、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等。以下是一些常见成语的来源:
1.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意是指齐王欺骗猴子,先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生气,后来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了。比喻说话反复无常,出尔反尔。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讲的是楚国有个画家画蛇,本来画得很好,但他想显示自己的才能,又给蛇画了脚,结果蛇被吓跑了。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坏了原来的好事。
3. 对牛弹琴:出自《庄子·知北游》,讲的是一位琴师在牛旁边弹琴,牛并不懂音乐,琴师以为牛能欣赏,但实际上牛根本不理会。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感兴趣的人讲感兴趣的事。
4. 望梅止渴:出自《后汉书·杨震传》,讲的是杨震在沙漠中行走,口渴难耐,看到前方有梅树,便幻想梅子来解渴。比喻用空想或假象来安慰自己。
5. 掩耳盗铃:出自《庄子·外物》,讲的是一个人偷铃铛时,怕铃铛响,就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见了。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以为别人不知道。
6. 杯弓蛇影:出自《晋书·王献之传》,讲的是王献之在宴会上看到杯中的弓影,以为是蛇,吓得不敢喝酒。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7. 悬梁刺股:出自《汉书·苏武传》,讲的是苏武为了逃避匈奴的迫害,把头发悬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此保持清醒。比喻刻苦学习。
成语的来源丰富多彩,既有寓言故事,也有历史典故,它们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