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非诗,乃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在徐州任知州时,因久旱后喜雨而建亭的故事。以下是对《喜雨亭记》的朗读:
喜雨亭记
元丰二年春,自吴兴守移守徐州。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废园,为亭于其上。亭成而旧闻喜雨之亭,与予所居其后堂,皆毁于火。予既为亭成,而以旧闻喜雨之意名之,使工往修之。
予到徐州,治园亭,既完,士民莫不称便。既而得疾,弥月不能出。因想,昔人所以有喜雨之亭者,为爱民之深,忧民之切,以喜其雨之至也。而吾以适吴兴,由扬州,舟行至瓜洲,适避风,得一雨,舟中之人莫不喜。吾亦喜矣。盖乐其雨之至也。
吾在徐州,喜雨,民亦喜。吾在吴兴,喜雨,民亦喜。然吾之喜,非民之喜也。民之喜,吾亦喜。是以喜雨之名,得以名亭。
呜呼!士大夫之乐,民之乐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乎民之乐,忧乎民之忧,而后可以为民父母。
予尝游于喜雨亭,见其亭翼然,如鸟游于空中。亭之左右,皆修竹,亭之前后,皆清泉。予观其亭,心悦之,盖乐民之乐也。
吾虽老病,犹思为民父母。愿得天下之士,皆能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而后可以为民父母。此予之所以名喜雨亭也。
朗读时,可以注意以下节奏和情感:
“元丰二年春,自吴兴守移守徐州。”:缓慢、庄重,表现时间背景。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轻快、欢快,表现治理成果。
“乃重修废园,为亭于其上。”:平缓、稳重,表现建亭的经过。
“予到徐州,治园亭,既完,士民莫不称便。”:喜悦、自豪,表现政绩。
“呜呼!士大夫之乐,民之乐也。”:激昂、感慨,表达对士大夫与民同乐的向往。
朗读时,可根据文意和情感适当调整语气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