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含义:
1. 农历月初: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即新月出现的那一天。这一天月亮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的黑暗面朝向地球,因此称为“朔日”。
2. 时间单位:在古代,人们将一个月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称为“一朔”,相当于现在的14天左右。
3. 古代历法:在古代,人们根据月亮的运行来制定历法,这种历法称为“朔望历”,以朔日和望日(即满月)为一个月的起点和终点。
4. 比喻:有时也用来比喻事情的开始或起点。
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朔风”常用来形容寒冷的北风,也常用来比喻严酷的时势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