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作用是指岩石、土壤、矿物质和其他物质在水、风、冰川等自然力作用下,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并堆积的过程。根据沉积物来源和搬运介质的不同,沉积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河流沉积作用
典型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河漫滩、河床沉积、冲积扇等。
2. 海洋沉积作用
典型地貌:海岸线、沙丘、珊瑚礁、海底平原、大陆架、海底山脉等。
3. 湖泊沉积作用
典型地貌:湖岸线、湖盆、湖滩、湖心岛、湖底沉积等。
4. 冰川沉积作用
典型地貌:冰川湖、冰碛地貌(如冰川谷、冰斗、冰原等)、冰水沉积平原等。
5. 风成沉积作用
典型地貌:沙漠、沙丘、沙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石、风蚀洼地等)。
6. 生物沉积作用
典型地貌:珊瑚礁、贝壳层、生物礁等。
以下是一些典型地貌的具体描述:
1. 三角洲: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形成三角形的陆地。
2. 河漫滩:河流在平原地区泛滥时,携带的泥沙在河岸两侧堆积形成的平坦地带。
3. 冲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谷后,携带的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的扇形地带。
4. 沙丘:风将沙粒搬运并堆积形成的圆锥形或长条形高地。
5. 珊瑚礁: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堆积形成的海洋生物礁。
6. 海底平原:海底沉积物形成的广阔平原。
7. 冰碛地貌:冰川侵蚀和搬运沉积物形成的地貌,如冰川谷、冰斗等。
8. 风蚀蘑菇石:风对岩石表面进行侵蚀,形成顶部较薄、底部较厚的蘑菇状岩石。
9. 生物礁:由珊瑚、贝类等生物骨骼堆积形成的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