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秀之歌的典故出自《诗经》中的《王风·黍离》。这首诗讲述的是周朝末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周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的麦田,看到麦田里长满了麦穗,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作下了这首《麦秀之歌》。
典故背景如下:
周朝末年,周幽王无道,宠信褒姒,烽火戏诸侯,导致国家动荡。后来,犬戎攻入镐京(周都城),周幽王被杀,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邑。周平王东迁后,周朝国力衰弱,周边诸侯纷纷割据自立。
《麦秀之歌》中的“麦秀”指的是麦田里的麦穗,诗人通过描绘麦穗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衰败的悲痛和对往昔荣光的怀念。
诗中原文如下: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人通过描绘麦穗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衰败的悲痛和对往昔荣光的怀念。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麦秀之歌成为了后人表达对故土、对国家、对历史怀念的典故,也成为了表达悲痛、失落、无奈等情感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