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汉语中,“夙兴夜寐,宵衣旰食”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士人勤勉刻苦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古代君臣勤政爱民的政治理念。以下是关于这一成语的常见问题解答:
什么是“夙兴夜寐,宵衣旰食”?
“夙兴夜寐”意指清晨起床,夜晚入睡,形容人非常勤奋;“宵衣旰食”则是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人勤于政务。合起来,“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形容人非常勤勉,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极其努力。
这个成语有什么历史背景?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诗经》,后来在《后汉书》等史书中被广泛使用。它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勤勉的推崇,尤其是在政治领域,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
成语中的“旰食”是什么意思?
“旰食”中的“旰”指的是天色已晚,而“食”则是指吃饭。因此,“旰食”即指天黑了才吃饭,用来形容人忙于工作或政务,以至于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这个成语在现代有什么意义?
在现代,“夙兴夜寐,宵衣旰食”仍然被用来形容人勤奋刻苦、努力工作的精神。它激励着人们,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应该勤奋工作,努力进取。
这个成语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夙兴夜寐,宵衣旰食”这一成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了形容人勤奋的典型用语,也成为了古代君臣勤政爱民、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
成语中的“夙兴夜寐”和“宵衣旰食”在古代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限,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因此“夙兴夜寐”和“宵衣旰食”体现了古人对于时间的高效利用。对于士人来说,这是一种追求卓越、追求进步的精神象征;对于君臣来说,则是一种勤政爱民、以身作则的政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