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成语,作为汉语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哲理。其中,许多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苦难的深刻感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与“民苦”相关的成语及其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的智慧世界。
1. 生灵涂炭
生灵涂炭,形容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在古代,涂炭指的是泥泞和炭火,比喻生活极端困苦。成语中的“生灵”指的是百姓,整个成语用以形容战乱、灾害等导致百姓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
2. 饥寒交迫
饥寒交迫,形容生活极端贫困,既饥饿又寒冷。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鸿雁》:“饥寒交迫,民不聊生。”成语中的“饥寒”指的是饥饿和寒冷,“交迫”则表示两者相互困扰。在古代,百姓若遭遇饥荒和严寒,生活将陷入极度困境。
3. 饥不择食
饥不择食,形容人在饥饿时,不顾食物的优劣,只求填饱肚子。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饥不择食,饱则弃之。”成语中的“饥”指的是饥饿,“择食”则表示挑选食物。在古代,若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便不会去挑剔食物的好坏。
4. 草菅人命
草菅人命,形容统治者或恶势力对百姓生命的漠视和残害。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草菅人命,视民如草芥。”成语中的“草菅”指的是草芥,比喻微不足道的人,“人命”则指人的生命。成语用以指责那些对百姓生命毫不在意、任意残害的恶势力。
5. 灾民流离
灾民流离,形容因灾害而流离失所的百姓。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七月》:“灾民流离,颠沛流离。”成语中的“灾民”指的是受灾的百姓,“流离”则表示流浪失所。在古代,灾害频发,许多百姓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
6.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形容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成语中的“破釜”指的是打破锅,表示决心不再回头,“沉舟”则表示沉没船只,表示不再回头。这个成语用以形容在危急关头,下定决心,勇往直前的精神。
7. 狼烟四起
狼烟四起,形容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景象。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狼烟四起,烽火连天。”成语中的“狼烟”指的是战火,比喻战乱,“四起”则表示四处蔓延。成语用以形容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百姓的苦难。
8. 饥民易子而食
饥民易子而食,形容在饥荒年代,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互相残杀。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饥民易子而食。”成语中的“易子”指的是交换孩子,“食”则表示食用。在古代,饥荒严重时,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
9. 民不聊生
民不聊生,形容百姓生活困苦,无法维持生计。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鸿雁》:“民不聊生,颠沛流离。”成语中的“民”指的是百姓,“聊生”则表示生活。成语用以形容社会动荡、灾害频发等导致百姓生活陷入困境的情景。
10. 灾区重建
灾区重建,指在灾害发生后,对受灾地区进行重建工作。这个成语并非传统成语,但在现代社会中,用以形容对灾区进行恢复和重建的过程。灾区重建包括房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恢复和重建,旨在帮助受灾地区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