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目字成语汇览:探寻古典智慧的精华
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其中,带目字的成语更是独树一帜,蕴含着独特的意境和寓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带目字成语及其详解,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一、目不转睛
目不转睛,形容注意力集中,目光紧紧盯着某个物体或人。出自《战国策·齐策二》:“吾闻目不转睛,视之若电,听之若雷。”
二、一目了然
一目了然,意思是看一眼就能清楚明白。形容事物简单明了,一看就懂。出自《晋书·王衍传》:“衍博览群书,一目了然。”
三、目中无人
目中无人,形容人傲慢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出自《后汉书·张衡传》:“衡为人目中无人,自以为才高八斗。”
四、目空一切
目空一切,形容极端骄傲自大,看不起一切。出自《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吴用道:‘目空一切,视天下英雄如草芥。’”
五、目无全牛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出自《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騞然,目无全牛也。”
六、目中见鬼
目中见鬼,形容疑神疑鬼,胡思乱想。出自《三国志·魏志·荀攸传》:“攸闻之,曰:‘目中见鬼,此病也。’”
七、目不斜视
目不斜视,形容人品行端正,不敢斜眼看人。出自《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游山阴,见一老妪,目不斜视,意气自若。”
八、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形容人没有文化,不识字。出自《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植既不得志,目不识丁,常自怨艾。”
九、目无王法
目无王法,形容人无视法律,胆大妄为。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吕甥帅师会秦师,以伐郑。秦伯使百里孟明视帅师会之。秦伯问于孟明视曰:‘吾闻晋国之士,目无王法,敢问何故?’”
十、目无纲纪
目无纲纪,形容人无视规章制度,任意妄为。出自《汉书·陈汤传》:“汤为人目无纲纪,行同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