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设计是指在陶瓷艺术和工艺的基础上,对陶瓷产品的造型、装饰、色彩、纹理等方面进行创意和设计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陶瓷设计名词解释:
1. 釉:陶瓷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由石英、长石、粘土等原料混合熔融后形成。釉可以起到美化陶瓷、保护陶瓷、防止吸水等作用。
2. 坯体:陶瓷制品未经烧成的部分,由粘土等原料制成。坯体经过成型、修整、干燥等工艺处理后,再进行烧制。
3. 成型:将陶瓷原料制成所需形状的工艺过程。常见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拉坯、注浆、压制成型等。
4. 装饰:在陶瓷制品表面进行的艺术加工,包括刻划、绘画、贴花、雕刻等手法。装饰可以丰富陶瓷的艺术表现力。
5. 釉色:釉在烧成过程中产生的颜色。釉色丰富多样,如青釉、白釉、红釉、青瓷、青花瓷等。
6. 纹饰:陶瓷制品表面的图案或花纹。纹饰可以是几何图案、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故事等。
7. 胎质:陶瓷制品的原料,主要包括粘土、石英、长石等。胎质对陶瓷的色泽、强度、吸水率等性能有重要影响。
8. 釉下彩:在陶瓷坯体上先施以釉,再进行彩绘,然后烧制而成。釉下彩具有色彩鲜艳、不易褪色等特点。
9. 釉上彩:在陶瓷制品的釉面上进行彩绘,再进行烧制。釉上彩的色彩丰富,表现力强。
10. 高温瓷:在高温下烧成的陶瓷制品,具有较高的强度、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
11. 低温瓷:在较低温度下烧成的陶瓷制品,如骨质瓷、玻璃质瓷等。
12. 陶瓷艺术:以陶瓷为载体,通过造型、装饰、釉色等手段,表达艺术家情感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
这些名词只是陶瓷设计领域的一部分,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其他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