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由通常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1. 目的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指明数据包需要到达的网络或主机的地址。
2. 子网掩码(Subnet Mask):用于确定目的地址的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以确定数据包是否应该被转发到该路由。
3. 下一跳(Next Hop):指明数据包应该发送到哪个接口或下一跳路由器,以便继续其路径。
4. 接口(Interface):指明数据包应该从哪个网络接口发送出去。
5. 成本(Cost):用于衡量到达目标网络的难易程度,通常用于路由选择算法中。
6. 路由协议(Routing Protocol):定义了路由如何被创建、维护和更新,例如OSPF、BGP等。
7. 优先级(Priority):在某些路由协议中,可以设置路由的优先级,以确定在多个路由到同一目标时应该选择哪个路由。
8. 生存时间(TTL):每个数据包在路由器之间传输时,其TTL值会递减,当TTL为0时,数据包将被丢弃。
9. 路由标签(Route Tag):某些路由协议使用标签来区分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子网掩码的路由。
10. 描述信息(Description):可选字段,用于描述该路由的用途或来源。
这些基本内容共同构成了路由表中的条目,路由器根据这些信息决定如何转发数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