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二十四史中,属于编年体的主要有以下几部:
1. 《春秋》 虽然传统上《春秋》被认为是编年体,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部纪事本末体,记载了鲁国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2. 《左传》 作为《春秋》的注解,实际上它也是编年体,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宗教活动。
3. 《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 这两篇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编年体史书。
4. 《汉书》中的《世宗本纪》和《宣帝本纪》等部分,也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
5. 《后汉书》中的《皇后纪》和《五行志》等部分。
6. 《三国志》中的《魏书》、《蜀书》和《吴书》中的纪传部分,虽然整体上是纪传体,但也有编年体的元素。
7. 《晋书》中的《帝纪》。
8. 《宋书》中的《帝纪》。
9. 《南齐书》中的《高帝纪》、《武帝纪》等。
10. 《梁书》中的《武帝纪》、《简文帝纪》等。
11. 《陈书》中的《高祖纪》、《世祖纪》等。
12. 《魏书》中的《太祖纪》、《太宗纪》等。
13. 《北齐书》中的《神武纪》、《文宣纪》等。
14. 《周书》中的《武帝纪》、《宣帝纪》等。
15. 《隋书》中的《高祖纪》、《炀帝纪》等。
16. 《南史》和《北史》中的各朝《帝纪》。
17. 《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的《帝纪》。
18.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中的《纪》。
19. 《宋史》中的《本纪》。
20. 《辽史》中的《本纪》。
21. 《金史》中的《本纪》。
22. 《元史》中的《本纪》。
23. 《明史》中的《本纪》。
24. 《清史稿》中的《本纪》。
这些史书中,纪传体和编年体往往并存,编年体部分主要记载皇帝的年号和年号下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