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洗手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卫生习惯,更是一种重要的礼仪行为。古人对于洗手有着独特的称谓和丰富的习俗,这些称谓和习俗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和礼仪观念。
古代洗手称谓
1. 洗手之“盥”
在古代汉语中,“盥”是洗手的主要称谓之一。它起源于《礼记》中的“盥手”,意指洗手。在古代,人们认为洗手是一种净化身心的行为,因此“盥”字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
2. 洗手之“涤”
“涤”字在古代也常用来指代洗手。它源自《诗经》中的“涤我干清”,意指清洁身体。古人认为,通过洗手可以涤去身上的污垢,净化心灵。
3. 洗手之“浴”
在古代,人们有时也将洗手称为“浴”。这主要是因为洗手和沐浴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清洁身体,保持卫生。因此,“浴”字在古代文献中也有指代洗手的用法。
古代洗手习俗
1. 早晨洗手
古代人认为,早晨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洗手可以驱散昨夜的阴气,使人精神焕发。因此,早晨洗手在古代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2. 饮食前洗手
在古代,人们在饮食前必须洗手,这是为了防止食物受到污染,保障健康。据《礼记》记载:“食前必盥,盥以明洁。”
3. 礼仪场合洗手
在古代的礼仪场合,如祭祀、婚丧嫁娶等,洗手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行为。通过洗手,可以表达对祖先、神灵的尊敬,以及对礼仪的重视。
4. 洗手器具
古代洗手时,人们常用特制的洗手盆或水桶。这些器具通常由铜、玉等材质制成,寓意吉祥。在洗手时,人们还会使用毛巾或手帕擦拭双手,以示礼貌。
5. 洗手仪式
在古代,洗手有时还会伴随着特定的仪式。如《礼记》中记载的“盥手礼”,要求洗手者在洗手时,双手合十,面朝北方,口念咒语,以示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