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春秋时期,与清明节相近,时间一般在农历清明节前一两日。以下是关于寒食的文学常识:
1. 起源:寒食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传说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时曾割股肉相食,文公复国后,介子推不求利禄,隐居山林。文公为表彰其忠诚,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被烧死。为了纪念他,人们选择在寒食这一天禁火,以示哀悼。
2. 习俗:
禁火:寒食节期间,人们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
扫墓:寒食节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会前往祖先墓地祭拜。
踏青:寒食节正值春季,人们也会外出踏青、游玩。
3. 文学意象:
寒食节常被用来象征忠贞、节俭、隐逸等品质。
寒食节在文学作品中常被描绘为凄凉、哀伤的景象,如杜甫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 著名诗词:
杜甫《寒食》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韩翃《寒食》
寒食节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许多诗人和文学家都有以寒食为题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