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瘐”字,作为汉字中较为特殊的一员,其含义与用法在古代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以下是对“瘐”字含义与用法的详细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汉字。
什么是“瘐”字?
“瘐”字,古汉语中常用于形容疾病或痛苦。它由“疒”(疾病)和“于”(于,表示位置)组成,意指疾病所在之处。在古代医学文献中,“瘐”字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具体症状和部位。
“瘐”字的常见用法
1. 形容疾病:如“瘐疾”(指疾病缠身)、“瘐痛”(指身体某部位疼痛)。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瘐”字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疾病的症状。例如,《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关于“瘐”字的记载,如“瘐病”、“瘐毒”等。
2. 表示痛苦:如“瘐痛难当”(形容痛苦难忍)。
在文学作品中,“瘐”字常用来形容人物因疾病或情感困扰而感到的痛苦。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里的“离离原上草”中的“离离”即形容草木因疾病而枯萎的样子。
3. 表示位置:如“瘐中”(指身体内部)。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瘐”字也用来表示疾病所在的具体位置。如《伤寒论》中提到的“瘐中痞满”,即指胃部痞塞不通的感觉。
4. 表示时间:如“瘐年”(指病年)。
在古代文献中,“瘐”字有时也用来表示时间,如“瘐年久病”即指长时间患病。
5. 表示空间:如“瘐地”(指病地)。
在古代文献中,“瘐”字还用来表示空间,如“瘐地瘟疫”即指某地流行的瘟疫。
通过以上对“瘐”字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这一汉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遇到相关内容,希望这些知识能为您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