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风韵,古言新说:古汉语常用表达探微

古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在古文中,许多表达方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以下,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古汉语中那些常见的表达方式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说”字的多重含义
1.
“言说”:指口头表达。《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解说”:指解释说明。《史记·太史公自序》:“故述往事,思来者。”
“说服”:指用道理使人信服。《战国策·齐策四》:“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夫子何为?’孟子对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以明道也。’”
“游说”:指游历四方,与人交往。《史记·游侠列传》:“游侠,盖其行义也。”
“谈论”:指闲聊、讨论。《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问于咎犯曰:‘吾闻夫子言,有善必称人,不善必自责。’”
二、“言”字的丰富用法
1.
“言语”:指说话。《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言辞”:指说话的方式或内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乃作书,言辞激切。”
“言谈”:指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言谈,无所不至。”
“言志”:指表达自己的志向。《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志在天下。’”
“言传”:指口头传授。《史记·太史公自序》:“吾闻之先人,言传身教。”
三、“语”字的演变与用法
1.
“言语”:指说话。《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成语”:指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短语,表达特定的意义。《史记·太史公自序》:“吾闻之先人,成语之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谚语”:指流传于民间的简短而富有哲理的语句。《史记·货殖列传》:“谚曰:‘民以食为天。’”
“语录”:指记录某人言行的书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寓言”: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讲述的故事,寓意深刻。《庄子·逍遥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