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诊断是护理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识别出护理对象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的过程。以下是撰写护理诊断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本步骤:
1. 评估阶段:
收集资料:包括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评估: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识别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
2. 诊断阶段:
确定护理诊断:根据评估结果,使用护理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分类:按照护理诊断的分类系统(如:健康问题、潜在的健康问题、症状/体征等)进行分类。
3. 计划阶段:
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护理诊断,制定具体的护理目标和措施。
4. 实施阶段:
执行护理措施:按照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
5. 评价阶段:
评价效果:评估护理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调整护理计划。
写作要点:
1. 结构清晰:护理诊断应包括三个部分:问题(P)、原因(E)、症状/体征(S)。
问题:描述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如“疼痛”。
原因: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如“术后切口感染”。
症状/体征:列举与问题相关的症状或体征,如“切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
2. 使用标准术语:尽量使用护理诊断分类系统中的标准术语,如“皮肤完整性受损”、“活动无耐力”等。
3. 客观、具体:护理诊断应客观、具体,避免模糊不清。
4. 简洁明了: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表达,避免冗长和重复。
5. 针对性:护理诊断应针对护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
以下是一个示例:
护理诊断:皮肤完整性受损(P):与术后切口感染(E)有关,表现为切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S)。
护理措施:
1. 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2. 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
3. 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撰写护理诊断,为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