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英国对德国的态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述:
1. 1939年战争爆发前:
合作时期:在1930年代初期,英国与德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合作。例如,两国在1935年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英国同意德国扩充海军,但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
紧张关系:随着纳粹德国的崛起,德国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扩张引起了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担忧。1939年,英国宣布对德国实行部分禁运,这是对德国日益增长的侵略行为的初步反应。
2. 1939-1945年战争期间:
敌对关系: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宣布对德国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在此期间,英国对德国的态度是明确的敌对。
战略调整:战争初期,英国试图通过空中打击和海上封锁来削弱德国,但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国逐渐认识到需要更多的合作和协调。例如,1942年,英国与美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这是两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共同承诺。
3. 1944年盟军胜利在望:
战争胜利的预期:随着盟军在战场上的胜利,英国开始考虑战后秩序的安排。英国希望确保德国不会再次成为威胁。
德国分裂的设想:英国与其他盟国讨论了战后德国的分裂问题,这是为了防止德国再次统一并威胁欧洲。
4. 1945年战争结束后:
对德国的态度转变:随着德国战败,英国对德国的态度开始转变。英国开始关注德国的重建和稳定,以确保德国不会再次成为威胁。
冷战时期的合作:在冷战时期,英国与西德(后来的联邦德国)建立了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以对抗苏联及其盟友。
二战期间英国对德国的态度经历了从合作到敌对,再到战后重建和合作的转变。这种变化反映了英国在战争中的战略需求以及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