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舍藏”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来源于《论语》中的“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里的“行舍藏”指的是君子的行为、处世的准则。
“行”指的是人的行为举止,即君子应该言行一致,行为端正;“舍”指的是舍弃,即君子应该舍弃那些不道德、不正义的事物;“藏”指的是隐藏,即君子应该隐藏自己的私欲,不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具体来说,“行舍藏”出现在《论语·述而》中,原文是:“子曰:‘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行舍藏,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学问,首先要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导民众,这是善;自己的行为、舍弃和隐藏,这是道。
所以,“行舍藏”出处于《论语》中的“述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