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柱调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用胶把琴弦固定在柱子上来调整音调,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以下是原文: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师襄子曰:‘吾虽固,得师矣。请为《文王操》。’孔子曰:‘《文王操》者,其声正而静,其词宽而安,其志平和,其人慈祥,善哉!’于是援琴鼓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之外,二鹤起舞于廊下。孔子下席对曰:‘非鹤也,昔者文王在上,诸侯朝享,琴瑟击鼓,鹤舞于廊门之外,盖闻其声而见其形,非鹤也。’”
这段话讲述了孔子向师襄子学习鼓琴的故事,后来孔子在演奏《文王操》时,有鹤群起舞,孔子由此联想到文王时的盛况,认为这是他音乐造诣高深的体现。成语“胶柱调瑟”即源于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