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住两难”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文是:“王曰:‘吾何以识其不仁也?对曰:‘以予观于王也,于百姓也,若视赤子。是其为不仁也,与至小者为之也,是其为不仁也,与至大者为之也,一也。且王者不仁,则不得为王者;不孝,则不得为孝子。诸侯不仁,则不得为诸侯;不孝,则不得为诸侯。大夫不仁,则不得为大夫;不孝,则不得为大夫。士庶人不仁,则不得为士庶人;不孝,则不得为士庶人。此四者,天下之达道也。故君仁则臣忠,父慈则子孝,兄爱则弟和,夫义则妇听。王亦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里的“去住两难”是指孟子在回答齐宣王关于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否不仁的问题时,用“以予观于王也,于百姓也,若视赤子”来比喻,即对待百姓如同对待婴儿一样,既不能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放纵,这就是“去住两难”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