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无色”这个成语出自《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不显眼,不起眼,但却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老子》中,它用来描述“道”这一哲学概念,即道虽然无形无色,但却无处不在,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