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的形成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研究问题:研究者需要确定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或现象,这个现象通常与现有的理论框架难以解释。
2. 收集数据:研究者通过访谈、观察、文献回顾等方式收集大量有关研究问题的定性数据。
3. 开放式编码: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将数据分解成小的、可管理的片段,并赋予它们初步的标签或代码。
4. 主轴编码: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数据,寻找不同代码之间的关联,并尝试将它们归类。
5. 选择核心范畴: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研究者从众多范畴中选出能够代表整个数据的核心范畴。
6. 理论化:研究者根据核心范畴和主轴编码的结果,构建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能够解释研究问题中的现象。
7. 选择理论抽样:在理论框架指导下,研究者根据理论逻辑选择新的数据,以检验和丰富理论。
8. 选择性编码:研究者使用核心范畴和理论框架来分析新的数据,进一步发展理论。
9. 理论饱和:当新的数据不再提供新的理论洞察时,理论饱和状态达到,此时理论构建完成。
10. 理论检验:研究者通过对比理论与其他研究或理论,验证理论的效度和信度。
扎根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反复迭代、逐步深化的过程,强调从数据中自然涌现理论,而非预先设定理论框架。